“大工匠”苏海军:操控机床“雕”出铝合金维纳斯像
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这是36岁的苏海军很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成长的写照。从高中毕业打工当学徒,做一名技术工人起,他立志要在这个行业里成为技术大拿。“五一”前夕,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名单公布,凌云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制造专业技术员苏海军名列其中。
在高端制造领域,大量生产的细节要靠工人精湛的技艺完成,而不是机器。苏海军所从事的,是航空配套产品维修,一项对精准度要求极高的工作。他是这一领域里为数不多既懂操作、工艺,也会编程、软件开发的复合型技术工人。
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象征。而代表机床制造业最高境界的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能够对汽车模具、航空设备等复杂产品进行加工。苏海军是公司数控加工设备应用中的“大拿”。
极强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让苏海军乐于钻研。2018年,他进入凌云科技集团工作,很快发现加工过程中五轴机床的刀具极易磨损,损耗较大。然而在国内,五轴机床大多依赖进口,想要进行性能上的改进,并非易事。
苏海军决定自己干。由于市面上的普通刀具磨损较快,他就自己反复做实验,通过改变刀刃的角度,对其进行钝化,让其更耐磨。一个月后,改造好的刀具被普遍运用到机床中,耐磨时间延长了一倍,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像这样的工艺改进对苏海军来说是家常便饭。
“但一切技艺改进的基础,还是手里扎实的基本功。”在入职现在这家企业前,苏海军曾在上海工作了11年。他说,如果此前的工作标准是要求工人的加工精度达到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那么现在的产品精度已经提升到二十分之一。
喜欢动手的苏海军,陪伴儿子的方式就是和他一起拼积木,就像父亲当年常做些木质玩具陪伴幼年的自己一般。
2005年,高中毕业的苏海军为了尽早为家庭分忧,选择了放弃继续读书,去老家宜昌的一家工厂当学徒,做技工。从小,他就看着身为铸造工人的父亲时常做些木工活,连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父亲做的,这让他觉得学一门手艺总不会饿死自己。
那时,学徒的工资每月只有300元,为了攒下钱,他每月只花50元的租金,租住在别人家的阁楼里,买蜂窝煤生炉子自己做饭。剩下的钱就去报培训班,学习文化知识。
在凌云科技集团的一间陈列室里,摆放着两尊高200厘米的铝合金维纳斯人像。两尊雕像栩栩如生,靠的不是手工,而是完全利用机床加工而来。
这是苏海军为了验证改造后的机床性能,也为了带教徒弟而进行的一次试验。由于结构限制,机床在每加工一刀后,不能回退,灵活性大大降低。为此,苏海军通过改良后置处理,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使刀具实现了360度旋转,将机床功能发挥到极致。“维纳斯是比较复杂的雕像,选择用它来做这个改造试验,也是向团队展示机床使用的更多可能性。”
在公司引进五轴设备后,苏海军迅速组建团队对设备进行应用,并因材施教,将其多年积累的成熟经验毫无保留传授他人,使团队很快就具备了实战能力。
去年疫情后,他带领团队成员率先复工,仅用2个月就成功完成了某型飞机金属蜂窝结构件150余件产品的生产,为航修任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扎实基础。
“我们非常支持这些产业工人通过互相学习、外出参展、参与全省乃至全国的技能大赛,提升技能、开阔眼界。”